推動米粉行業勞動力結構升級 傳統米粉生產車間,“重體力、低技能”是勞動力的標簽——工人需肩扛50斤重的大米原料,在高溫潮濕的環境中手工攪拌米漿,長時間重復切割、分揀動作,不僅勞動強度大,還易引發腰椎、關節等職業病。這種生產模式既難以吸引年輕人加入,也制約工人收入提升,導致行業面臨“用工老齡化、技能斷層”的困境。而自動化米粉生產線的普及,正推動勞動力從“體力型”向“技能型”轉型,合順精達米粉設備廠家則成為技能提升的“賦能者”。
在勞動強度降低上,自動化米粉生產線實現 “減勞增效”。合順精達米粉設備廠家研發的 “全自動上料系統”,通過機械臂與傳送帶配合,可自動完成大米的卸載、清洗、輸送,工人無需再搬運原料;生產線的 “恒溫車間控制系統”,將生產環境溫度控制在 25-28℃,濕度控制在 60% 以下,徹底告別過去 “蒸籠式” 的工作環境。四川某米粉企業引入該生產線后,工人日均體力勞動時間從 8 小時降至 2 小時,腰椎病發病率下降 90%,車間招聘年齡限制從 45 歲放寬至 55 歲,同時吸引了 10 余名 30 歲以下的年輕人加入。
勞動力技能的 “升級化” 更讓工人價值提升。傳統生產中,工人只需掌握簡單操作,收入水平低且職業發展空間有限;而自動化米粉生產線需要工人掌握設備監控、參數調整、故障排查等技能,成為 “技術型操作工”。
一崗多能” 的培養模式更拓寬了工人發展路徑。自動化米粉生產線的集成化設計,讓工人可同時掌握清洗、研磨、成型等多個環節的操作,而非傳統生產中 “一人一崗” 的局限。合順精達米粉設備廠家開發的 “輪崗培訓系統”,通過模擬操作平臺讓工人熟悉生產線各崗位技能,幫助企業培養 “全能型技術工”。浙江某米粉企業使用該系統后,每個工人可勝任 3-4 個崗位,車間人力調配靈活性提升 60%,旺季時無需額外招聘臨時工,人力成本控制更穩定。
老齡化工人的 “技能轉型” 也成為可能。傳統生產中,50 歲以上工人因體力下降逐漸被淘汰;而自動化生產線的操作以監控、按鈕調節為主,對體力要求低,更注重細心與責任心。某米粉設備廠家針對老齡化工人特點,開發 “大字版操作臺”“語音提示功能”,簡化操作流程。山東某米粉廠的 52 歲工人王師傅,通過 1 周培訓就熟練掌握了自動化生產線操作,不僅保住了工作,還成為車間的 “設備巡檢員”,負責檢查設備運行狀態,收入較之前提升 30%。
當自動化米粉生產線將工人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,米粉行業的勞動力結構正發生根本性轉變 —— 從 “靠力氣吃飯” 轉向 “靠技能增收”,從 “老齡化斷層” 轉向 “各年齡段協同發展”。而廠家通過技能培訓與人性化設計,正為行業培育新一代技術型勞動力,為行業可持續發展提供人才支撐。
快速導航
掃描二維碼
進入手機網站
聯系方式
郵 箱:313447586@qq.com
網 址:www.zhongkai-toys.com
地 址:廣東省東莞市中堂鎮東泊工業區路海碩高新科技園B座1樓B區
童總
手機網站
微信公眾號